---吉他福-后摇滚和后主义,后摇滚和反摇滚,一种主体活着的死亡-源内容页面---

后摇滚和后主义,后摇滚和反摇滚,一种主体活着的死亡   摇滚相关     老贾/吉他福   发布时间:2025/11/9 22:10:33   阅读次数: 2       支持 0       中立 0       反对 0   后摇滚和后主义



话说摇滚的分类实在太多了,太复杂了,其中有一种叫做“后摇滚”的,这种摇滚听的人都知道,这个东西里面有很多音乐,他们的确是“反摇滚”的,怎么听都更像是电影配乐,而不像是真正的摇滚。

后摇滚玩的审美就是解构主义,虚无主义,反存在主义,就是分解掉摇滚那种强大的主体存在,让主体消失掉,可是问题是摇滚本来就是在形式和内涵上都非常不确定的,并不一定非要摇滚了才是摇滚。

就好像说佛学,反佛学往往就是佛学极高的境界,那么这里面必须有个前提,就是你是从佛学一路走来,最终反佛的,这时候反佛也仍然是佛,同理反摇滚是摇滚的前提就是他是一路从摇滚走过来的。

要说的是各种各样的“主义”,对应的各种各样的“后主义”,既然一个念头进化到最终就是“反自身”的,甚至这就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客观规律,那么如何理解这种“后化”的必然性呢?到底是如何的逻辑要求这种“后化”的必然性呢?或许仍然要找到最根本的东西,就是思想的主体。

主体他肯定要维护自我存在的,他若自己消失了也就一切无从谈起了,则这种“后化”就是有利于他主体自身存在的,而且还应该是一种必要条件,想想看一个念头最终走到了完全否定的阶段,就相当于寿命到头了必然要死翘翘了。

但“后主义”顺应了这种死亡需求,他创造一种活着的“死亡”,他让主体可以与死亡共生,虽然说起来这就是一种“僵尸”状态,但毕竟主体真的就活下来了,他以死亡的状态活下来了,同样类比佛学说的“空”,空的确就是一种“死亡”状态,空就是一种“后佛主义”,甚至还可以继续进化成“后空主义”,就是西游记说的“打破顽空”,后空主义甚至就是一种“超越死亡”,是在保存自我主体精神的状态下进行的自我重生。

于是就理解了,各种“后主义”他不但让主体与死亡并存,而且还对应着一种“重生的希望”。

以下内容整理自AI自动生成内容,仅供参考

后摇滚和反摇滚



后摇滚(Post-rock)和反摇滚(Anti-rock),它们名称很相似。

后摇滚是起源于1990年代初的实验摇滚,它不遵循摇滚的传统结构或表达方式。后摇滚强调氛围、动态和表现,通常摒弃主唱和歌词。

器乐主导:多数后摇滚作品没有歌词或人声,即使有人声也常作为音效使用。

结构非传统:不采用“主歌-副歌”结构,而是通过渐进、重复、层叠和爆发等方式构建曲式。

情绪与氛围:注重营造沉浸式情绪体验,常带有忧郁、史诗感或冥想气质。

跨流派融合:融合电子、爵士、古典、氛围音乐、极简主义等元素。

反摇滚是一种立场或态度,比如拒绝吉他英雄主义,拒绝情感宣泄,强调声音艺术,有意制造难听不适或无聊感,挑战听众习惯。

显然反摇滚看起来就是一种更极端的后摇滚,比如窦唯后期的音乐。反摇滚拒绝摇滚的一切预设,挑衅和颠覆听者的一切审美习惯。

说说后艺术



后艺术(Post-art)的“反艺术”姿态,根植于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、达达主义、观念艺术、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演变。

后艺术拒绝将某些对象或行为“神圣化”为艺术,而将一切日常行为、废弃物、身体、语言甚至思想都视为潜在的艺术材料。这种做法直接挑战了美术馆、画廊、艺术市场等制度对“什么是艺术”的垄断。

后艺术试图拒绝可收藏性、拒绝视觉美感、拒绝市场逻辑,质疑艺术作为“物”的存在。

在后艺术中,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欣赏者,而是作品意义的共同建构者。艺术的意义不再由艺术家或权威机构赋予,而是在互动、语境和解读中生成。

  支持👍 0       中立👌 0       反对👎 0  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- - - 新人注册领红包,每天签到领福币 - - -